- · 《启迪与智慧(上半月)》刊[06/29]
- · 《启迪与智慧(上半月)》征[06/29]
- · 《启迪与智慧(上半月)》投[06/29]
- · 《启迪与智慧(上半月)》栏[06/29]
敦煌壁画系列作品,分享笔尖梵相,领略般若艺(4)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名称】说法图 本篇分享青年画家梁明星先生临摹绘制的敦煌壁画系列作品,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的梁明星,从大学时代至今已临摹敦煌壁画六
【名称】说法图
本篇分享青年画家梁明星先生临摹绘制的敦煌壁画系列作品,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的梁明星,从大学时代至今已临摹敦煌壁画六年,并成立敦煌明星艺术工作室,所绘作品宝相典雅慈祥,形象饱满生动,线条流畅而富于变化,赋色端庄静雅,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对敦煌壁画艺术的倾情投入,源于梁明星对传统文化的无比热爱,愿以大漠岁月的涤荡,净沐尘世的心灵,这应该是对“莫北沐心”的最好诠释吧~
古道胡杨伴沙鸣,莫北沐心日月边。
【类别】壁画
【材质】纸本设色
【洞窟】东千佛洞
【尺寸】66×115(cm)
【简介】这幅观音菩萨是元代壁画,跟十分有名的千手观音在一个洞窟,编号3号,由此可见,这幅壁画的艺术水准也是相当之精妙。与千手观音相同,这幅壁画的经典之处也是在于作品线条画的是相当的精彩。我们从整个画面来看,线条的疏密处理以及线条的质感表现都是十分的精道,而且整个画面里面,人物外面衣服的丝绸飘带跟里面衣服的柔软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整个菩萨呈站姿状态,但是通过衣纹的线条修饰,将整个画面串联的十分有韵律感,画面不但不显得单调,而且给人画面十分丰富的感觉。敦煌莫高窟壁画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宋各朝代的不断演变发展,到了元代,壁画整体的创作风貌已经与之前各个朝代都大有不同。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幅壁画一改之前各个朝代以重彩为主的上色风格,变成以线描表现为主,上色为辅的表现方式,使得整个画面风格焕然一新。
【类别】壁画
【名称】敦煌飞天
【简介】这幅壁画是榆林窟16窟五代壁画《供香天女》。这幅壁画在原窟整幅壁画中她只是一个小小的局部,但是画得十分精彩,我们先从构图来看。这幅画面构图相似于中国古代的侍女画,画中有一天女手持香炉立于画面中央,四周配以花饰纹样作为背景,以避免画面单调呆板,使得画面既整体又丰富活泼。我们再看画面整体的色调感,整个画面以石青色为主,其他颜色作为辅助,感觉整幅画面古典清雅,这种感觉恰巧与我们所描绘的整个画面氛围相吻合,使得欣赏此画的观众似乎能闻见画面里飘出的清雅香味。画面的线条组织也是疏密有致,画的相当讲究,尤其是画中天女眉眼描绘的线条流畅而富有弹性,是需要相当深厚的线条功力,而且对唐、五代壁画人物有足够的认知。人物脸部造型饱满圆润,体态自信洒脱,还保存有典型的唐代画风。除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之外,天女手持的香炉也是极具写实风格,对我们研究五代历史文化有一定的图画方面帮助作用,而且可以作为敦煌文创产品研发的一手图画资料。
还要着重看一下这幅壁画运用的特殊技法~沥粉堆金,这种技法在后来各个朝代的壁画里运用的十分常见,以至于延续至今有点像我们今天做蛋糕的办法。沥是指液体的点滴,粉是指用粉调制成液体,将其一滴一滴的滴落在物面上。有时用特制的工具把沥的点滴加长,形成一种有规律的,人为的线,这种方法术语称之为:“沥粉”。沥粉工艺的特殊之处在于高出物面,并在它的上面贴金、银箔、上色等。具有厚度、硬度及华贵的感觉,同时可增加立体感。
【材质】纸本设色
【简介】这幅作品是榆林窟第2窟的西夏壁画。从构图来看,画面中的主体人物水月观音位于画面中部偏左一点,也就是画面的黄金分割点,其余的三个人物及一匹马的形象分别位于画面的右边中间及右下角,呈放射状排列,而这几个人物形象却又与主体人物相呼应,使得画面散而不乱。其余画面中出现的祥云、假山和湖水极好的衬托出了主体人物。画面整个构图平稳而宁静,极好的表现出了佛家追求的清净氛围。整幅作品应用了大量的石青、石绿矿物颜色,让整个画面的感觉清净亮丽,与其他颜色极其娴熟的搭配使用使的画面十分厚重,颜色艳而不俗。画面中出现的人物,假山、祥云、绿竹、湖水、荷花、树木这些不同的形象画家都应运了不同的线条去描绘,使得画面十分的丰富。
这幅西夏的水月观音是我们中国水月观音形象的早期雏形,对后来十分流行的水月观音形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幅水月观音作品本身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榆林窟壁画里面跨时代的经典作品之一。
文章来源:《启迪与智慧》 网址: http://www.qdyzhzz.cn/zonghexinwen/2022/0526/1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