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敦煌壁画系列作品,分享笔尖梵相,领略般若艺(2)

来源:启迪与智慧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5-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名称】敦煌伎乐天 【材质】纸本设色 【名称】观音蓝度母 【类别】壁画 【尺寸】66×138(cm) 【简介】这幅壁画是榆林窟西夏壁画里面的精品,我们在临

【名称】敦煌伎乐天

【材质】纸本设色

【名称】观音蓝度母

【类别】壁画

【尺寸】66×138(cm)

【简介】这幅壁画是榆林窟西夏壁画里面的精品,我们在临摹时挑取了整幅作品里面最主要的文殊菩萨。从画面里我们可以看出作品的表现形式是以线描为主,然后画家配以石青色辅助线条表现主体,使得整个画面既有表现力,又显得单纯、清新。可能正是因为这种单纯而又极具特色的表现形式才使得这幅壁画十分受大家青睐。在这幅作品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菩萨的慈悲,而且在画面的下方还可以看到中国绘画特有表现形式描绘的狮子形象,狮子的凶猛与菩萨的慈悲面容在画面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画面充满趣味性。

【尺寸】137×73(cm)

【尺寸】52×80(cm)

【尺寸】58×90(cm)

【洞窟】莫高窟第3窟

【简介】这幅飞天是莫高窟早期西魏时的壁画。从这两身飞天的服饰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受道家“羽化成仙”思想的影响,以当时竹林七贤为代表,他们寻求的是精神的自由,追求的是一种超然的状态。人们均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袒胸露腹为时尚,以瘦为美,使人感觉风一吹即可如同神仙一样飞升,这里我们大家要注意,这两身飞天都是以男性的形象出现,跟之后隋、唐等朝代飞天都是女性形象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这可能与佛教飞天形象当时从印度传过来的时候都是以男性为主有关,然后到了中国慢慢演变为以女性为主的风尚。在这幅画面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代西魏的画师是极具想象力,画面很有趣味性,这是后来很多朝代的画师都不能相比的。

【年代】西魏

【尺寸】68×138(cm)

【名称】供香天女

【洞窟】敦煌莫高窟57窟

【洞窟】榆林窟25窟

【尺寸】120×118(cm)

【简介】这幅作品是莫高窟71窟初唐壁画。整幅作品位于洞窟的一个角落,原壁的画面已经由于各种原因变得斑驳不清,不过我们在临摹时进行了相对的调整,使得整个作品趋于完整,以便更好的表现作品的本来原貌。画面中除了很生动形象的表现思维菩萨的主体,而且整个作品里面的地砖描绘也很细腻,画面中菩萨坐于树下静静思考,很有意境,可以算是一幅少见的特色壁画精品。

【类别】壁画

【简介】这身反弹琵琶是莫高窟112窟《观无量寿经变画》里面的一个小局部,是典型的中唐壁画。这身反弹琵琶在原窟壁画里并不大,画师画的小巧而精致,而且因为上世纪80年代甘肃省歌舞剧团编的大型歌舞剧《丝路花雨》而名满天下。它之所以在舞蹈方面有如此大的实用价值,一方面是因为唐代壁画具有写实性,另外一方面图中所描绘的主体人物形象动态生动到位。整个身体呈s型,左手握琵琶,右手背于脑后正在弹奏,左脚着地,右脚腾踏而起,身上的飘带随着身体的转动而飞舞,整个画面给人一种舞者的动感。画中人物的脚趾都是翘起来的,而且从整个画面来看,所描绘的舞者应该是舞技相当的高超,她那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在极力展现着舞姿的曼妙,这种舞蹈肢体与画笔的完美结合,为1200年后的我们留下了极致的壁画艺术。除了人物造型,画面里的颜色搭配大胆醒目,画中的线条也是相当考验功力,尤其是两根长长的飘带,要画的随风舞动。我们再看画中舞者的面部表情画的极其精彩到位,微微下视的双眼一挥而就,就那么一笔,生动传神,可谓神来之笔。

【材质】纸本设色

【材质】纸本设色

【简介】这幅壁画是榆林窟25窟唐代壁画《观无量寿经变》中的一个小局部,整幅经变画气势宏伟,画中佛陀、菩萨法相庄严,在这里我们挑选了一个小的局部来描绘。从这个局部的持花菩萨我们就足以想象的到整幅作品的艺术水准也是相当高超。画中这身菩萨胡跪于莲花座上,手捧鲜花,动作轻松,表情自然,很充分的表现了菩萨身在佛国世界的愉悦,而且从跪姿也可以看出唐代的文化交流对当时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因为这种单膝着地的跪姿明显是从西域传到了中原,跟我们之前的中原文化影响下的人们的生活习惯是不一样的,这些在这幅作品里展现的很明确,而且原壁画保存到今天不单单是一幅艺术品,还是我们研究传统文化的重要图画资料。


文章来源:《启迪与智慧》 网址: http://www.qdyzhzz.cn/zonghexinwen/2022/0526/1202.html



上一篇:遨游汉字王国,感悟汉字魅力--记西安市灞桥区赵
下一篇:“穷不走亲,富不还乡”四句经典老话,句句现

启迪与智慧投稿 | 启迪与智慧编辑部| 启迪与智慧版面费 | 启迪与智慧论文发表 | 启迪与智慧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启迪与智慧》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